欢迎访问西部法治新闻网!
咨询电话:13892500099

工程行业:一场正在崩塌的“庞氏游戏”?

来源: 西部法治新闻网 2025-04-12 点击数:

一、垫资怪圈:用下一家的钱填前一家的坑

在某工程老板的办公室里,茶水早已凉透,他盯着电脑上未结的工程款账单苦笑:“从前年开始,垫资超100万的项目我连招标文件都不打开。”入行15年,他参与的项目遍及17个省份,却没有一个能“体面结款”——要么被甲方拖成“老赖”,要么在法院和工地之间往返奔波,最终磨掉了所有热情。

这个行业的“潜规则”早已畸形:甲方要求乙方垫资启动项目,美其名曰“共担风险”,实则将资金压力层层转嫁。项目经理自掏腰包支付材料款、工人工资,盼着工程推进后甲方按节点拨款,却往往等到的是“财政紧张”“流程审批”的借口。更荒诞的是,许多乙方为了维持运转,不得不借高利贷、抵押房产,用下一个项目的垫资填补前一个的窟窿——这不就是典型的庞氏逻辑?后来者的真金白银,成了维持行业运转的“续命血”,而真正的受益者躲在链条顶端,看着无数中小老板在资金泥潭里越陷越深。

二、质量与责任:一场心照不宣的“击鼓传花”

当垫资成为生存刚需,质量就成了第一个被牺牲的“牺牲品”。某项目曾因甲方拖欠进度款3个月,施工队为节省成本,将本该3层的防水涂层减到1层,钢筋间距从15厘米拉宽至20厘米。“不是不想做好,是实在撑不住了。”一位施工队长坦言,甲方催工期、压价格,乙方只能在材料和工艺上“缩水”,最终形成“甲方要低价→乙方偷工减料→质量隐患累积”的恶性循环。

更可怕的是责任链的断裂。一旦工程出现问题,甲方推给乙方,乙方甩锅给分包,分包又赖给材料商,最后往往只能靠法律诉讼“定责”,而真正该担责的人早已在漫长的扯皮中转移资产。某桥梁工程开裂事故历时5年才走完司法流程,期间受害者维权无门,涉事企业却通过破产重组“金蝉脱壳”。这样的行业生态,早已背离了“工程质量重于泰山”的初心。

三、合同之痛:法律白纸抵不过权力游戏

“合同?不过是甲方的‘提款机说明书’。”一位工程律师指着满柜卷宗叹气。明明约定“按月结款80%”,甲方却能以“审计未完成”“领导未签字”为由拖足三年;说好的“不可抗力条款”,在甲方强势面前成了废纸——某房企暴雷后,数十家供应商的合同款被“打骨折”,不同意就等着“走流程”。更有甚者,利用合同漏洞设套:先让乙方垫资进场,再以“进度不达标”为由解约,让乙方血本无归。

司法救济看似是“最后一道防线”,实则成本高昂:一个普通工程款纠纷平均耗时589天,律师费、诉讼费、鉴定费占标的额的15%-20%,赢了官司拿不到钱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当违约成本远低于守信收益,诚信体系便彻底崩塌,行业陷入“谁守规矩谁吃亏”的逆淘汰。

四、退出与坚守:当“狼来了”成为日常

越来越多的中小老板选择“佛系接单”:只做现金项目,不接垫资工程,甚至转行开起了建材店、便利店。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数量同比下降7.2%,从业人员减少1200万。留下的人也在挣扎:某特级资质企业老总每天花40%的时间催款,自嘲“不是搞工程的,是搞债权的”。

但仍有少数人选择坚守,他们寄希望于行业变革:比如政府推动“工程担保制度”,用银行保函替代现金垫资;比如建立全国统一的工程款结算平台,压缩甲方拖延空间;更有人呼吁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企业彻底出局。但这些努力在庞大的利益链面前显得杯水车薪——当垫资模式扎根于“甲方至上”的土壤,当质量监管依赖运动式检查,当合同执行全靠司法“事后救火”,行业的病灶就始终未被触及。

庞氏骗局的本质,是用新的泡沫掩盖旧的窟窿。工程行业的“庞氏化”,暴露出的是整个产业链的信用危机:甲方依赖乙方垫资转移风险,乙方依赖丙方赊账维持运转,最终所有人都在赌“下一个接盘侠”的出现。当人口红利、基建狂潮退去,这场游戏的参与者终于发现:自己早已不是“赚快钱”的玩家,而是被困在链条中的“人质”。

工程行业真的没救了吗?或许转机藏在两个“觉醒”中:一是甲方意识到“涸泽而渔”终将毁掉行业生态,二是监管层建立“刚性约束”让规则大于权力。但这需要打破利益固化的勇气,更需要全行业从“投机思维”转向“价值创造”。毕竟,当每个环节都在算计如何转嫁风险,当每个项目都在透支未来信用,再繁华的基建盛宴,也不过是沙滩上的高楼。

工程行业:一场正在崩塌的“庞氏游戏”?(图1)工程行业:一场正在崩塌的“庞氏游戏”?(图2)


上一篇 : 男子一心想成为“榜一大哥”,编造虚假工程项目骗取保证金被判

下一篇 : “甜蜜网恋”却是“苦涩骗局” 警方及时止付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