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铁饭碗”对许多求职者,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然而,这份渴望却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了一场噩梦的开端。400多名大学生被骗8000多万的特大诈骗案件,犹如一记警钟,在社会各界敲响。

这场持续近三年的骗局,从2021年底一直延续到2024年6月。犯罪嫌疑人于某伙同苏某等人,打着能办理央企、国企等单位正式员工入职的幌子,将罪恶之手伸向甘肃省各市州的应往届大学毕业生。他们精心打造了一个看似正规的“求职王国”,专业的培训机构、完整的入职培训流程,再加上高档写字楼内的办公场所,从笔试、面试到体检、培训,每一个环节都布置得极为逼真,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毫无防备,轻易就对犯罪嫌疑人的说辞深信不疑。

一些受害人甚至顺利“入职”,进入企业进行“岗前实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满心期待着正式工作的到来,却不知自己早已陷入了精心设计的陷阱。这些所谓的“入职流程”和“岗前实习”,不过是诈骗团伙的一场场表演,而他们等待的“工作”,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影。

案发后,兰州警方迅速行动,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取证工作。在所谓的人力资源公司驻地,大量伪造的实习、求职、代理合同以及培训考试试卷被起获,这才让这场骗局的真面目得以浮出水面。

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事侦查三大队副大队长邱燕平指出,这起案件是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冒充部委国企央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以来,在大学生就业诈骗领域破获的典型案例。它规模大、组织完善、性质恶劣,将冒充国企央企和求职诈骗巧妙融合,以花钱“请托”作为主要非法敛财手段,暴露出了“请托”类就业诈骗在防范和治理上的难点。

此类诈骗案件频发,反映出的不仅仅是犯罪手段的狡猾,更凸显了求职者在就业观念和防范意识上的不足。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白海娟提醒广大求职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编制”固然有其吸引力,但不应成为盲目追求的唯一目标。在选择职业时,应综合考虑工作内容是否符合自身兴趣和能力,是否与个人职业规划相契合。

同时,求职者必须进一步增强防诈防骗意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招聘信息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勿轻信那些看似诱人的“高薪”“轻松入职”等承诺。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可能成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工具。更要坚守底线,不轻易支付任何相关费用,一旦涉及金钱交易,务必提高警惕,仔细甄别。

对于社会而言,这起案件也敲响了警钟。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招聘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诈骗行为,完善法律法规,堵塞“请托”类诈骗的漏洞。高校和社会机构也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安全教育,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这起400多名大学生被骗8000多万的案件,是一个沉重的教训。它提醒着每一位求职者,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保持警惕,不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同时,也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安全的就业环境,让求职者不再成为诈骗分子的猎物。
【责任编辑:于武栋】